中秋节的习俗——吃月饼
中国传统节日·中秋节
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中,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,已无从考证。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的诗句,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。
中/秋/佳/节
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,和菊花饼、梅花饼、五仁饼等同时存在,并且是“四时皆有,任便索唤,不误主顾”。可见这时的月饼,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。
到了元明两代,中秋节吃月饼、馈赠月饼风俗日盛,且月饼有了“团圆”的象征意义。明代宦官刘若愚创作的笔记《酌中志》中说:“八月,宫中赏秋海棠、玉簪花。自初一日起,即有卖月饼者,至十五日,家家供奉月饼、瓜果。如有剩月饼,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,至岁暮分用之,曰团圆饼也。”
清代,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,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。清人袁枚《随园食单》介绍道:“酥皮月饼,以松仁、核桃仁、瓜子仁和冰糖、猪油作馅,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,迥异寻常”。饼师们还巧妙地将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印在月饼上,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。
现在,制作月饼的工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科技的进步,月饼的口味、形状和包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但无论月饼的样式如何变化,月饼最为显著的文化寓意就是团圆与和谐。
中/秋/佳/节
月饼的圆形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和谐,而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一起品尝月饼则是对这一寓意的最好诠释。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已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,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文化的体现,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和表达。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家人团聚一堂,共享天伦之乐;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、人民幸福安康!
花好月圆
中秋佳节
撰稿:于源源
核稿:罗嘉平
公众号编辑:于源源
领导审核: 张建昇 庄建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