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
《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(2015—2018年)》,提出了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和推进方法。学校领导班子推进实施管理水平提升计划,一要突出三个方向,二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,三要落实学标管理“三化”要求。
突出三个方向。一要当好“指挥员”,明确重点领域。学校领导班子要突出“规范”意识,强化调查研究,明确本校影响管理能力的重点领域和共性问题,指导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自我诊断。要善于“开方抓药”,加大对本校教育质量统筹监管的力度,建立和完善质量预警机制和人力资源信息发布机制,编制学校职业教育质量年报,加强对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审核。要细化工作安排,明确工作标准,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。二要当好“检查员”,组织开展专项治理。要针对突出问题,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活动,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职业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、不实之风。要针对安全问题和财务经费问题,组织重点清理。要针对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,加强内部管理。要完善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工作机制。三要当好“领航员”,构建长效机制。要加强统筹力度,加强对本校招生考试、校企合作、人才培养、实习就业、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整体设计,搭建先进的制度体系。要加强对学校章程的指导、审核和检查,使依法治校落到实处。要组织开展学校管理指导手册、管理规范的研制工作。要发挥名校的示范作用、推动学校开展内部精细管理,加强内涵建设。
做好三项重点工作。一要组织学校完善制度建设,做到所有工作领域和工作环节均有章可循。学校要建章立制,建立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、规范性文件要求,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。依法制定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办学特点的学校章程。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,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。二要优化软环境,做到运行顺畅。学校要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,强化管理队伍能力建设,建立分层次、多形式的培训体系,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。学校要建立健全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特点的内部管理制度、标准和运行机制,形成科学、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,积极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。建立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,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,强化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控,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。三要善用巧实力,做到事半功倍。学校要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,加快信息化技术系统建设,促进信息技术与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。坚持文化育人,营造以文化人的氛围,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、进课堂,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。
《行动计划》的全面实施需要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规范化、精细化、科学化水平。
《行动计划》提出“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规范化、精细化、科学化水平”。树起提升管理水平的标高,也是对《行动计划》实施成效评估的重要依据。一是牢牢把握规范化这根底线。这是对职业院校管理者最基础、最起码的要求,要使依法依规以标准办学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自觉,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二是努力达到精细化管理状态。 《行动计划》特别重视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,如在教学管理中强调“完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。同时,《行动计划》从整体设计、运行机制和提高应用能力三方面对职业院校管理信息化提出新要求,运用“大数据”“云计算”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必将成为职教管理的常态。此外,《行动计划》提出“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行动”,对“建立质量监控体系”、“完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”提出了要求。三是着力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。首先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。《行动计划》强调管理的目的是要体现人本管理理念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其次是强调提高管理者专业化水平。《行动计划》中“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行动”对明确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、加强培养培训、建立激励保障等提出要求,使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要求,加强自身建设,成为学习型管理者。再其次是完善系统自适应机制。职业院校管理能力提升是学校发展自身需要,通过实施《行动计划》,可以极大地增强学校自我诊断、自我改进、自主发展的自适应能力,充分发挥管理对职业教育的推动、引领和保障作用。